查看原文
其他

“潘玉良:沉默的旅程”于巴黎开幕,下一站时代美术馆见

本次参展艺术家和策展人合影,左起:于渺,胡昀,黄静远,蔡影茜,王之博


潘玉良:沉默的旅程

Pan Yuliang : un voyage vers le silence

+ 展期: 

2017年5月20日 - 6月24日

+ 地点: 

瓦西列夫公馆

巴黎,缅因大道21号,蒙帕那斯街,玛丽·瓦西列夫公馆

 

+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六 11:00-19:00

+ 艺术家及参展人: 

胡昀,黄静远,王之博,于渺,潘玉良,马克·沃

+ 策展人: 

蔡影茜



“在作品中,重要的是不被言说的内容。它不能被轻易判定为“拒绝言说”,尽管这也是值得探讨的;或许可以建立一种方法论,承担衡量沉默的工作,无论沉默是否被承认。然而,作品不能言说的内容是重要的,因为对发声内容的进一步阐释正是在此间发生,仿佛一场通往沉默的旅程。”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名作《庶民能说话吗?》 中引用皮埃尔•马舍雷的论述

潘玉良,这位现代主义画家、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艺术生涯和与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运动息息相关,她的履历映证了从新文化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到国共两党早期的革命与社会改革运动、中国现代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一次世界大战尾声到1937年日本侵华期间的种种关键时刻。相比与她同时代、受西方教育熏陶的男性知识分子在公开场合就政治文化、社会议题发声,并进入甚至书写主流历史,反观之下,无论是潘玉良对自己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和决策的诠释,还是个人艺术创作的自述,都无从寻觅。这种哑然和沉默,在她1937年重返巴黎后依然持续,就她主导的“中国现代艺术家四人展”(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1977年),潘玉良并未留下有关展览构想的只言片语。这个1977年的四人展缘起于潘玉良受邀举办个展,她将这个个人展示的机会,转化为与另外三位同样使用传统媒介创作的海外中国女性艺术家共同展示的平台。

受潘玉良1977年展览的启发,本次展览邀请了艺术家胡昀、黄静远、王之博及艺术史学者于渺组建一个研究小组,成为一个集合性的主体中介。展览无意建立新的关于潘玉良的权威性叙述,也并非要通过一个展览为潘玉良正名。相反,不同的创作主体被投射进由潘玉良生平及其身后的转化和再现之中,并在展览中呈现这些主体间的位移和交互轨迹。展览模糊了每位艺术家专属空间的界线,参展成员间则互为主客,研究与展览组成一场复调的交响,与潘玉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间的走向形成共鸣,也将她被建构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置入当代性的动机、迂回与秩序之中。



潘玉良生平:

潘玉良,1895年6月14日生于江苏扬州,1903年双亲相继去世,由舅父收养,十岁时被卖入安徽妓院。这段经历产生了关于潘玉良的种种戏说和虚构解读。可以确定的是,她后来遇到了潘赞化,一位与革命运动联系密切的海关官员。1913年,她成为潘赞化的第二位妻子,改姓潘,名世秀。直到第一次前往法国时,她才开始使用“潘玉良”的名字。1916年,潘氏夫妇定居上海,潘玉良也学会了读书写字。1917年,潘玉良从师洪野,学习绘画,并于1920年成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批招收的女生之一。此后潘玉良潜心学画,1921年获得里昂中法大学奖学金,成为该校中国留学生中少有的几位女性之一。

来到法国后,潘玉良先入里昂国立美术学院求学,1923年又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吕西安·西蒙和帕斯卡·达仰-布弗莱。留学期间,她与旅居巴黎的华人艺术群体多有往来,结交了徐悲鸿、张道藩、常玉等友人。1925年,从巴黎美院毕业的潘玉良又获奖学金,进入著名的罗马美术学院,进行雕塑的创作和训练。在罗马的三年深造之后,潘玉良于1928年返回中国。与同时代受西方美术教育的中国艺术家一样,在现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潘玉良先后在上海美专和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担任西画系教授,对许多艺术团体的创立和组织做出了极大贡献。尽管成功举办了多次画展,她的早年经历和以女性裸体为主的绘画创作至今仍然产生着许多争议和误解。

1937年,潘玉良再度赴法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此后再未能踏上故土,直到去世。二次世界大战和文化大革命都是造成她无法回国的原因。1956年,潘玉良曾试图返回中国,然而中法外交关系的破裂意味着她必须放弃在巴黎的创作。这是她拒绝接受的。

潘玉良的作品持续在“秋季沙龙”、“独立沙龙”、“春季沙龙”等颇具声望的展览上展出,1953年还曾于巴黎奥赛画廊举办个展。她在创作中展现了油画等西方技法与中式水墨画的空前融合,时至今日依然无法被简单划分。尽管如此,潘玉良作为一位中国女性和女性创作者,要在巴黎获得艺术地位和成就上的承认依然困难重重。

关于潘玉良在法国的生活,我们所知甚少。在巴黎,潘玉良获得的认可主要来自同时代的旅法中国艺术圈——譬如她在1945年起担任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以及专攻亚洲艺术和古董收藏的巴黎赛努奇博物馆。1977年,在她去世前不久,潘玉良应赛努奇博物馆馆长瓦迪姆·叶理绥之邀策划了“中国现代艺术家四人展”。1952年,叶理绥曾委托潘玉良为她熟识的已故前馆长勒内·格鲁塞创作半身像。尽管如此,潘玉良始终难以卖出作品。据知情人称,她晚年生活十分拮据,收入几乎完全依靠法国政府的微薄补贴。

1977年7月22日,时年82岁的潘玉良在巴黎去世。临终前,她嘱托友人王守义将她的遗作运回中国。潘玉良画室中留存的4000余件作品和个人物品先被运往巴黎中国大使馆,1984年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直至今日。


展览于5月20日在巴黎开幕,感谢开幕当天到场观展的各界朋友们。


策展人蔡影茜进行开幕导览,左起:巴黎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Eric Lefebvre),蓬皮杜艺术中心主席Serge Lasvignes,Villa Vassilieff馆长Mélanie Bouteloup


参展艺术史学者于渺和现任蓬皮杜艺术中心副馆长Catherine David

巴黎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Eric Lefebvre),安徽博物院策划交流部主任、研究馆员董松,早年旅法艺术家严德晖的女儿严茉莉

艺术史学者茀兰(Francesca Dal Lago)和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Eric Lefebvre)


下一站: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7年9月8日 - 11月5日

巴黎瓦西列夫公馆的展览之后,这一旅程将来到第二站——广东时代美术馆,届时将邀请更多艺术家加入这场持续性讨论,展开发问并回应中国女性与女性艺术家的当代境况。

展览合作

展览将在巴黎瓦西列夫公馆广东时代美术馆前后两站展开;本次研究与作品由广东时代美术馆联合贝汤沙龙艺术中心(Bétonsalon–Center for Art and Research)委托创作。

此外,2017年5月20日至8月20日,赛努奇博物馆将举办“潘玉良作品回顾展”,作为本次展览的平行展。

本次“潘玉良:沉默的旅程”展览是蓬皮杜艺术中心40周年馆庆项目的组成部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